創新思 — 重新定位音樂教學模式

一、引言

本文闡述了筆者近年來,對音樂課授課的教學反思,以及探討如何在現今,因應時代特點、學生的興趣,在音樂課堂中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正文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創新的而不是簡單重複前人所做過的事的人,這種人能有所創造、發明和發現。」(J. Piaget 1896-1980)在當今,社會信息飛速發展,自動化不斷取代了原本重覆的勞動,因此,筆者私認為,只有不斷培養更高素質、更全面的人才,才能以滿足如此競爭激烈、發展迅速的時代。在此,如何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發展創新精神與生活相結合的實踐能力,成為筆者在貫穿整個教學規劃的教學重點與難點,也是一直在教學過程中探索的根本任務之一。

音樂作為人文學科的一員,涵蓋了人類政治、宗教、歷史、數學、經濟、地理等幾乎所有的文化,包羅了藝術、民族等多個領域,透過聽覺、視覺、感受以及情感體驗等各種形式,時時刻刻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作為如此豐富又多樣性的學科,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課堂上,多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忽略了學生作為主體的地位;教學內容上,多從專業的維度對學生進行音樂理論以及音樂技能的教授與練習,或者是滿足於一些流於大眾的歌曲傳唱等,這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作潛能,而學生通常下課就忘掉了,更缺乏創新的思維與能力。

因此,在筆者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常思考如何根據不同年齡層的學生進行內容調適,以冀尋求到能激發學生興趣、符合時代特點,創造性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筆者結合自己過往幾年教學經歷,試探討以下一二:

去「標準化」的答案,盡可能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對於音樂的感知與理解,是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尤其是在創作性的藝術呈現上。尊重每一個個體,滿足他們的表現慾,學生先通過模仿,繼而鼓勵他們大膽創新與嘗試,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敢想、敢做、敢說、敢演,最終可以增強自信心,大膽的展示自己對於音樂的理解和感知。

且希望課堂僅僅作為一個音樂探索的起點,學生可以通過課上的學習,繼而發掘更多的興趣,能在課後主動實踐與探索,或是深造。例如,前兩年,筆者會讓學生自行去拍攝一段廣告片,輔以合適的音樂,作為功課繳交。除了課上簡單的教授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外,廣告的構思、音樂的使用、拍攝全權由學生們自行解決。大部分學生,都會仔細研究劇本如何寫,如何拍攝、使用甚麼音樂或音效,如何使用一些後期製作軟件完善視頻等。

因應學生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基本動力,音樂學習亦是如此。由於現時音樂課的課時較少,學生很難在課堂上獲得大量豐富又精彩的知識,筆者認為在此限制下,對於音樂的教學重點不僅僅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應重點引發學生對於音樂學習的興趣,繼而令他們自己進行探索學習;相反,如以傳統的照書式教學,對絕大部分學生而言,歌曲不應時代潮流發展,學生不太感興趣;內容太深且多,且太少活動,學生很快沒有動機上課。所以,筆者在幾年的教學中,不斷摸索時下青少年的特點,盡量貼合時下青年的興趣,因應本校學生的能力,不斷在課程中做出調整。

例如,近幾年,筆者推廣作曲,將原先最傳統用紙筆書寫樂譜的方式更改為用電子琴鍵盤或是使用電子器材輔助作曲,如IPAD、電腦、軟件等,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課上有事做,有新內容學習,慢慢也能在幾節課後,交出一份簡單的功課。而有些升讀到高中的學生會在中三課程結束後,感受到興趣所在。由於課堂上教師要顧及集體,所教授的內容有限,學生會在之後繼續報讀校外的作曲課程來提升自己的音樂造詣,其後更會與筆者或同學分享樂思;另有一些學生會在課後不斷與筆者探討一些電子設備或是錄音的技巧與知識等。

鼓勵學生由模仿到創作的大膽創新

筆者認為,音樂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具備了自由、模糊和不確定性等的特點,也恰是這些特點讓每個個體對音樂的理解與感知充滿無限的遐想與可能。黑格爾指出:「最傑出的藝術就是相像。」從模仿到相像,再到創作的實踐,無疑為學生打下了基礎。

再以學生的作曲課堂為例,最初學生接觸到作曲時會覺得發憷,無從下手,即使鍵盤在眼前,即使IPAD在手中,都不知該如何開始第一步。筆者會先讓學生模仿一些經典的和弦入手,再通過參考學生自己喜歡的流行音樂的一些音樂元素,先借鑒在自己的創作中,嘗試踏出第一步。在清楚整個流程應該如何操作後,鼓勵學生,開始自己的新創作征途,往往這樣的效果比預期更甚。

鼓勵學生,接受求異思維

在現時的教學概念中,學生總是認為書本一定是正確的,不去過多思考,總接受既定的事實。但對於音樂學科的學習來說,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理解和感知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事,並沒有什麼「標準的答案」。例如:當我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舊曲新詞的歌詞改編的時候,學生經常陷入困境,無從下手。總會覺得,自己寫出來的答案不正確,不敢寫,也不敢有太多天馬行空的答案。然而,在私底下,很多學生又會給同學起著各種綽號、隨口改編著各種打油詩、口水歌。在課後可以輕鬆做到的事情,在課堂中卻束手束腳。類似的事還有很多,這些事給筆者帶來一定的啟發。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點引導學生、啟發學生自由發揮,「求異」創新,在掌握基礎之後,自由發揮,通過音樂作為一個媒介,用自己的理解去呈現想表達的東西。

提供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音樂學科作為技能學科,有別於其他傳統的文化考試,單靠簡單的筆試並不能完全判定一個學生的能力。所以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中,盡可能提供更多機會通過不同的層面、多元化的評估,去判定一個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例如,有些學生擅長筆試、有些學生擅長器樂表演、有些學生擅長唱歌跳舞、有些學生適合創作,每個學生的天賦才能多種多樣。如用單一的模式去判定,無疑並不能充分展示學生的才能,提高對於音樂學科學習的興趣。

綜合上述內容,筆者認為當教師宜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創作空間、在課堂中更多的挖掘創造性因素,就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碰撞出創造的火花和培養創新精神,最終使音樂作為一個美的藝術,真正能融入生活,享受其中。最後,在結束本篇前,筆者仍需要強調的是,以上僅為筆者淺顯的教學經驗的總結與反思,筆者仍在教學的道路上不斷反思與摸索,與各位同行共勉!

 

 

 

此文曾刊載於《創知中學教研文集》,2021。